上课,同学们好,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词,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字吗?这是金文的文明,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题。中华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学习。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关于人类的起源,大家应该听过各种各样的说法,究竟哪一种是对的呢?人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本。远古社会十分漫长,为了便于区分,历史学家将原始社会因为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期时代。
我们先来看旧石器时代,它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代表古人类有哪些呢?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周易》里有一句话,上古穴居而野处,说明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在洞穴里过群居生活。那他们这个时候吃什么呢?野外动物和野果子,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与此同时还学会了用火。
旧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慢慢地,人类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首先我们看到2、3页的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址分布地图,就会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我们再看新石器时代,分布的也非常广泛,这说明中华文明有多个起源地,也就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其中大部分聚集在黄河流域。他们在多元中彼此交流,最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
新石器时代是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这时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那这一时期又有哪些重要的文化遗存呢?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在书上勾画一下。首先,我们将新石器时代分为两个阶段,距今约7000年到5000年,这一时期黄河中游出现了仰韶文化,有了彩绘陶器,开始种植粟。彩绘陶器的出现也说明了当时劳动与审美相结合。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开始种植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出现了龙山文化,它是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发展形成的,这也体现了文化的整体性与继承性。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也被称为蛋壳陶,这体现了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同时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辽河下游的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出现了大规模的祭坛与神器。大型建筑的修建涉及对公共权力的运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的提高。
了解完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的发展历程,我们继续了解一下,
请收藏:https://m.6978ae.lol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由人组成的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书本找一下。课代表第一个举手,没错,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母系氏族社会,这一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社会形态开始慢慢转向了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中国也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中国的早期国家主要就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在早期国家之前还有军事民主制时代,我们也称之为“英雄时代”,也就是三皇五帝时代。那个时候实行的制度就是禅让制,它的性质是天下为公,尧在推举和考察之后将他的位置给了舜,舜又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将位置传给他。
嗯,大禹治水我们都知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他在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那么为什么认为夏朝是一个国家呢?我们首先来看它的政治制度。首先它实行王位世袭制,禹去世之后,本来要传位给一个有德行的人,有传说是益,我们学思之窗也提到了。大家思考一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说法?可以前后讨论一下。(作者的时代立场的差异导致了解释的差异,但是材料中反映出一个共同点起的地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从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从此变为了家天下。)
在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既有阶级又有公共权力,说明国家的诞生。在地方上夏朝仍然是聚族而居,对本部族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则是间接统治。
夏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夏朝的统治,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发兵讨桀,夏朝灭亡。
但是目前历史学界对于夏王朝的存在是有争议的,因为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文字材料可以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朝遗存。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商与西周
如果说夏朝是不太确定的国家的话,那么商周则是可以实证的国家。请大家回顾一下商代是如何得以实证的呢?(对,主要得益于甲骨文的发现。)
通过甲骨文我们又能发现商朝在国家治理中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商代又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来。在中央商王是最高
请收藏:https://m.6978ae.lol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在地方上商朝主要实行内外服制度。那么什么是内服?什么又是外服呢?(内服主要指商王直接控制到京畿地区,外服则指的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同时商朝的统治范围也更大了,我们看到书上,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非常广阔。
商场晚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激起了周边方国的反抗,最终在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展开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相比于商朝,西周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看西周又是如何维护它的统治的。我们主要了解三个制度,就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
首先是分封制,又叫封建制。它不是我们所讲的社会形态的封建制社会,而是封邦建国的缩写,主要目的就是维护西周的统治,也就是课本中所写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分封的主要人群有三类,第一个是姬姓贵族,第二类是功臣,第三个是旧邦之后。主要内容就是授民授疆土。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家国同构,天下归姬的结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最终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分封制解决了权力的分配问题,那么权利又如何继承呢?要按照什么样的原则继承呢?因此就出现了与分封制相配合的宗法制。
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回答一下。(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底数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姬姓宗亲内,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因此大宗和小宗是相对而言的,而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形成了政权和族权的结合。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小版,国是家的放大版。
我们上面提到,西周时期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那么怎么来维系这一等级呢?主要就是通过礼乐制来维护的。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而礼乐制则是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除此之外,西周在经济方面则实行井田制,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不得随意买卖,因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之为井田制,在分封制和井田制之下,形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局面。
请收藏:https://m.6978ae.lol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